Healthy Life|高溫恐釋致癌物?K Kwong揭氣炸鍋3大風險 9成人不知1位置極危險
撰文: 何沛怡
發布時間: 2024/05/17 12:55
最後更新: 2024/05/19 11:42
【氣炸鍋/致癌物質/丙烯酰胺/油煙】現代人生活節奏快,為追求方便,不少人家中都會用氣炸鍋煮食,但氣炸鍋可能暗藏健康風險。為此,TOPick邀請了化學博士K Kwong(鄺士山)為大家拆解氣炸鍋的原理,揭露氣炸鍋隱藏的3大風險。
氣炸鍋暗藏三大風險
化學博士K Kwong指出,氣炸鍋的内部結構非常簡單,除了用來裝食物的氣炸籃之外,裡面只有一條控制發熱線溫度的電路,以控制電流大小來決定溫度;其次,氣炸鍋背後有一個排氣口。
他提出,大部分人在使用氣炸鍋時都沒有留意到,其中暗藏3大風險:
1. 食物過厚
K Kwong表示,一般煮食是利用高溫使食物變熟,或使食物水分流失。而氣炸鍋的原理類似風筒,利用熱空氣吹向食物,若食物足夠薄身,是足以將食物煮熟;但如果食物過厚,就會有風險導致有些部位不熟,或者有些部位過熟。
2. 排出油煙
K Kwong又指,另外一個風險很多人都沒有留意到,「10個人之中有9個人都不知道」,氣炸鍋背後的排氣口就是危險之源,是最危險的部分。
因為煮食所產生的油煙屬於危險物質,而排氣口並不會過濾油煙,當人體直接吸入這些油煙,其危害就等於吸二手煙。因此,在使用氣炸鍋時,必須將排氣口對著抽氣扇,抽走裡面的油煙。
3. 發熱線分解油污
第3個風險就是氣炸鍋内的發熱線會有油污,油污在接觸發熱線時處於幾百度高溫,比設定的溫度要高出許多,在這個溫度下,若發熱線觸碰到這些油污,肯定會分解出有毒物質。
K Kwong舉例,千萬不能使用氣炸鍋煮食煙肉,「煮食一次煙肉等於成個氣炸鍋廢咗」。因為其所產生的油煙一定會濺到發熱線,而食物與發熱線的距離較近,發熱線則一定會將油分解。
「丙烯酰胺」恐致癌
K Kwong指出,「丙烯酰胺」於2002年首次發現,當時人們誤會它是碳水化合物所產生的物質,但其實是由氨基酸在高溫度時所分解而出,其中一種氨基酸就是「天門冬氨酸(aspartic acid)」,當食物溫度超過120℃,就會產生天門冬氨酸。
在使用氣炸鍋煮食時,可能會出現「梅納反應」及「焦糖化反應」。「梅納反應」會將部分含有氨基酸的物體分解,製造出香味,其發生反應的溫度約為140℃;而「焦糖化反應」會使碳水化合物產生香味,其發生反應的溫度約為170℃。
此處就出現了問題,如果要達至食物香味,就需要超過120℃,但一旦超過120℃,就會開始產生丙烯酰胺。
他表示,產生丙烯酰胺的溫度即是食物表面的溫度,如果是很薄的食物,外面和裡面的溫度不會相差太遠;但如果是很厚的食物,當加熱的時候,若要使得食物變熟,有可能表面的溫度要高於所想象的溫度,表面就會變成過度煮食,而當表面的溫度一旦變高,就會產生丙烯酰胺。
K Kwong續指,科學家當時發現丙烯酰胺時認為會致癌,目前稱其為2A級致癌物,即可能構成致癌風險。不過,由於發現得太早,尚未有足夠的人體研究,因此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可以證明食用多少才為安全。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